2013年11月的一天傍晚,有一个小姑娘面带微笑又有些羞涩,坐在一个教室的后排。旁边一个男孩,个头很高,看上去很活泼。周纯老师正在教这群来自西港特区附近村上的孩子和区内的本土员工们中文发音。男孩很勇敢地站起来充当翻译,他俨然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周围投来羡慕的目光。尤其这个小姑娘,很羡慕又很自豪地看着这个大男孩。
这是在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免费为区内的本土员工和附近村子里闻讯求学的孩子们教授中文的一间教室。西港特区公司联合中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第四期培训正在进行。周纯老师正在为学员们讲授中文发音。第一天,人不是很多,大都是来自特区内企业的员工,从第二天开始,陆陆续续来了很多区外孩子。
原来,这个大男孩是她的弟弟,在西港的一所大学读书,家里用积攒的积蓄供他读业余的中文培训班,因此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而她一直在家,没有工作,也没有机会学习,更不要说家里出钱让她学习中文了。因此她羡慕她的弟弟,同时也为她的弟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感到自豪。看着班上向她弟弟投来羡慕的目光,她高兴之余暗下决心,也要像弟弟那样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这位小姑娘后来还起了个“高秀英”的中文名字。
2014年5月,西港特区的第五期义务培训班在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开班。同样是在这个教室里,来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李红霞老师正在为孩子们讲授通用的中文对话。高秀英坐在第一排,与上一次相比,她少了一些羞涩,多了一些自信,而且,她能够与老师用中文对话了,甚至可以辅导刚刚开始学习中文的同学了。
2014年11月的第六期义务培训班,依然是在这个教室里,高秀英是以在职培训的身份来上课的,她告诉老师,她已经有工作了,而且不是在工厂,而是在西港特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内的Office上班,成了一家清关公司的“白领”族。
像她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没上学的孩子,有的是工厂的工人,经过几期的中文培训后成为了工厂的管理人员,没工作的找到了工作,原来有工作的则从“蓝领”变成了“白领”。比如之前受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的阿努,与她的中国丈夫一起在同一家工厂上班,都是公司的“白领”。他们的孩子已经三岁了。在接受采访时阿努还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决定准备送孩子到中国去上学。
附近村上一个叫淑女的女孩,她与哥哥姐姐一起,在西港特区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就到当时由特区公司员工放弃休息时间义务担任老师在村上寺庙学校里开设的中文晚习班学习。那时的她只有十岁。而今已是一家工厂的中文翻译。她的哥哥姐姐也都在不同的工厂里担任着管理职务。
据不完全统计,自西港特区建设以来,无论是通过特区公司员工到村上开设的夜校,还是通过西港特区培训中心中文班的学习,附近乡村已经有300多名年轻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中文交流,部分已在西港特区各工厂从事翻译和管理工作。
早在西港特区建设之初,决策者就具有远见卓识地把人才培养、尤其是语言培训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不仅委托红豆大学开设两年制柬语班,把学成的学生输送到西港特区工作,还把柬埔寨的优秀青年选拔到中国红豆大学进修中文,回国后聘用在特区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为了跟上入区企业的步伐,满足区内企业的人才需求,西港特区公司积极筹建西港特区培训中心,联合中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设了中文、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财务管理等培训课程,其中中文课程实施了持续培训。现在看来,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在西港特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服务园区、惠施人民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天,在“一带一路”的新背景下,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将瞄准新的目标,踏上新的征程,去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那就是打造成为辐射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职业技术人才输出基地及文化交流中心,最终建成一个专业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现代化大学。
目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但西港特区培训中心没有等待,而是用最朴实的行动帮助迫切需要帮助的人。目前,一项针对西港特区附近乡村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的家庭的结对帮扶活动正在酝酿启动。届时将又会有一批学员能够继续他们的学业,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2015年1月15日柬埔寨劳工和职业培训部毅森兴部长阁下在考察西港特区期间,高度赞扬西港特区公司始终把劳工职业培训与投资兴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也为西港特区充满生机打下了聚集人气的坚实基础。
毅森兴部长对西港特区培训中心也寄予厚望。他明确提出西港特区培训中心不仅要为西港特区培养储备适用的人才,更要为柬埔寨国家培养产业工人。他认为,今后可以开设不同级别的课程,便于不同知识层面和岗位的员工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并可以扩大招生范围,向参加培训的学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学习进修。他希望西港特区培训中心能培养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和各种经济管理人才,为其他经济特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