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新闻
 
特区动态
国内新闻
政府支持
媒体关注
 
 
政府支持
更多
 
 
 
 
 
特区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特区新闻>>媒体关注
 
《南风窗》深度报道西港特区建设情况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11-10 11:35:02  点击:4510

(南风窗记者 谭保罗)在人类工业文明或者说经济发展史上,“中国经验”必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创新章节。那么,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其他国家或经济体可以复制“中国经验”呢?

中国经验的要义在于,一方面,必须有强大的国家治理,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基建。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必须具有乐观进取、崇尚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传统文化。纵观全球,两者得兼的地方,并不多,但不是没有。

由中国红豆集团主导,联合中柬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就是这样一个成功案例。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工业区的典范,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被当地人民称为“柬埔寨深圳”,并长期受到中柬两国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经过10年发展,已经崛起为当地乃至整个柬埔寨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更重要的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在“一带一路”树立了“民心相通”的样板。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并不只是经济发展“中国经验”的简单复制,它背后更是儒家传统崇尚个人奋斗和中国民营企业“家文化”的有机融合。

经济发展和家庭的温暖

2007年,当红豆集团派驻的先遣人员来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规划点进行勘测和施工的时候,他们震惊于这里的荒凉和贫穷。

最初,测绘工作几乎就是一场披荆斩棘之旅,到处都是茂密的杂草荆棘,碰到吸血的蚂蟥和东南亚特有的毒蚊,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在附近村子,人们主要靠着伐木和简单的农耕维持生计。在村子里,房屋都用简单的砖石、木头搭建,只有屋顶的铁皮告诉外来者,这是一个在工业时代被遗忘的落后地区。

10年过去了,这一地区的面貌早已“翻天覆地”。园区周边的村寨,很多都通了公路,街面上,干净的砖瓦楼房和货品完备的商店林立,摩托车、三轮车和轿车在马路上飞奔。一些年轻人在街边玩着手机,或者腋下夹着平板电脑匆匆路过。

如果不是听到当地语言,很可能让外来人以为这是中国南方一个富裕的乡镇。这种巨变,背后是中国人为这里带来了跨越式的工业发展。

2008年2月,柬埔寨首相洪森携夫人出席西港特区奠基典礼,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拔地而起。2008年10月,首家企业入驻特区。

截止到2017年10月中旬,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经有入驻企业116家,解决当地1.7万人的就业。西港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建江告诉《南风窗》记者,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柬埔寨政府批准的最大的经济特区,总体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目前开发的是首期,开发面积为5.28平方公里。

首期项目中,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木业制品等轻工为主导产业,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目前,特区的产业还正在逐步完善,正引入建材、装备等对产业链拉动效应更强大的产业,这些产业的不断入驻,将推动特区内的产业体量进一步壮大和产业链条的完备,为未来的发展不断积累后劲。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带来的就业机会是当地最大的福祉之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演绎着“民心相通”的真谛。这些年,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文改变命运”的故事一直在不断上演。

比如,《南风窗》记者就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当地一位小姑娘刚上小学便因为经济困难辍学,但中国企业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和入驻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免费的中文培训,聪明伶俐的她很快就学会了中文,并进入了中国企业工作。

她拿到了300多美元的月薪,这是当地收入的两倍以上。现在,她已成为企业骨干,还承担了管理工作,家里盖了砖房,她还资助了弟弟的学费。她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家庭,中国人讲“修身齐家”,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演绎。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地人改变命运和家庭的故事,似乎和中国那一代打工者有着某些类似。但他们可能比中国的那一代外出务工人员更幸运,他们不用背井离乡,不用和家人阻隔万里,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未来。

在家门口工作,要得益于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天然的区位优势。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地处柬埔寨最大港口城市西哈努克省,离西港国际机场3公里,离柬埔寨最大的国际深水港西哈努克港12公里,紧靠四号国道,交通便利,物流成本低。换句话说,在柬埔寨,恐怕再也找不到这样一块适合发展制造业的“风水宝地”。

中国经验打造“柬埔寨的深圳”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提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2015年04月,习近平在雅加达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强调:“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营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

2016年10月,在对柬埔寨王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在柬埔寨国家级媒体《柬埔寨之光》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也提到,“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

在柬埔寨,首相洪森还多次表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我的亲儿子”。更让中国人感到亲切的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时常被当地人民和媒体称为“柬埔寨的深圳”。西哈努克省省长还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称为该省经济的“发动机”,解决了当地人民的“饭碗”。

事实上,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确已成为了“柬埔寨深圳”。在特区附近的公路,满载原料或者成品的车流密集,就如同中国广东的广深公路那样,时时刻刻在向世界运送着物美价廉的“柬埔寨制造”。

目前,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工业产值对西哈努克省的经济贡献率已超过50%,而西哈努克省则是柬埔寨的经济大省,而首相洪森也曾把该省定位为柬埔寨经济命脉的“龙头”。

形象地说,该省在柬埔寨的地位相当于广东省在中国地位的“加强版”,或者说是广东加上上海。比如,柬埔寨70%的进出口都出自该省的西哈努克港。

在加工业或者说制造业发展之初,税收优惠都是必需的。曹建江介绍说,在园区生产的产品如果用于出口,出口税全免。在进口税上,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建筑材料、零配件、原材料等,也是免税。

增值税也有减免,园区企业购置生产设备、建筑材料等,增值税率为0%。原材料如果服务于出口市场的产业,增值税率为0%,服务于内销市场的产业,增值税率为10%。此外,在企业所得税(盈利税)上,园区企业可以获得6至9年的免税期,免税期过后所得税税率为20%。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各地建立大量的贸易区,税收优惠成为了吸引外资的一个利器。柬埔寨制造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吸收和应用了“中国经验”。不过,曹建江认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对“中国经验”的学习和应用,更体现在打造高效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上。

曹建江介绍,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柬埔寨政府设立了由柬埔寨发展理事会、海关、商检、商业部、劳工局、西哈努克省政府组成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为入区企业提供执照办理、登记注册、报关、商检等“一条龙”服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柬埔寨发展理事会并非一个民间组织,而是一个级别非常高的机构,洪森首相兼任理事会主席。

此外,园区和当地政府还联合提供了治安、金融等方面的“保姆式服务”。比如,引进当地警察署,建立专业安保队伍;引进银行,为入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搭建融资平台;联合无锡商院为区内员工提供技能、语言方面的专门培训,确保员工快速上岗。

曹建江对《南风窗》记者分析,作为“柬埔寨深圳”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能快速崛起,柬埔寨之所以能够学习“中国经验”,很大程度在于两点:第一,在东南亚国家之中,柬埔寨政治比较稳定,政府强而有力,行政效率也相对较高,治安良好,这些正是外国投资者最看重的“优势”。

第二,发展经济在柬埔寨业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从首相洪森这样国家领导人、政府高官,到普通的柬埔寨人,他们都希望发展经济来改变生活,改变家庭和振兴国家。“这些都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非常相似。”曹建江说。

如何做到真正的“民心相通”?

这些年,为什么中国制造业投资东南亚?这里的优势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人工成本被认为是这里最大的优势。

一项统计显示,在2015年,柬埔寨人口约为1565万人,而人口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70%。这个国家整个人口结构呈现非常完美的“正金字塔型”,劳动力充足,拥有强大的人口红利。

曹建江介绍,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普通工人的人工成本(月)在170~200美元,用汇率折算约为人民币在1100至1300元之间。但在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同样的工人每月需要3000元人民币以上。

更重要的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中南半岛国家,很多信奉佛教,也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人民性格温和,也相对勤奋,这些都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其中,柬埔寨就是一个非常温和的“田园国家”,并且和中国有着深厚的友谊。

实际上,中国企业到柬埔寨投资发展,最大的优势还是“民心相通”。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对《南风窗》记者讲述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民风。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中,坚持“八方共赢”理念,即要与股东、员工、客户、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区共赢,努力造福当地百姓,努力打造民心工程。

但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在开发之初,当地群众不理解,担心原来的放牛吃草的地方没有了,影响他们的收入,就把特区的围墙推倒。原来,价值300美元的一头牛,相当于他们全家一年的收入。

为了得到当地百姓支持,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干部员工们走乡访村,和村民交流,承诺等特区运营后,到特区工作每人三个月就能赚回一头牛,打消了群众的担忧。如今,特区员工年收入都在一两千美元,白领每月薪酬300多美元,类似于围墙被推倒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此外,在柬埔寨,罢工是一种常见现象,在这个国家几个人即可成立工会。但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从未发生过罢工,因为当地群众从园区建设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希望有破坏园区生产秩序的现象发生,而且区内企业与员工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方式,也维护了特区的健康运营。

周海江认为,“民心相通”最基本的要求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中国人讲求“家文化”,温暖的家庭能产生良好的美德。柬埔寨人是一个勤劳和善良的民族,他们和我们中国人一样,都希望用努力和汗水改善家人生活和自己的人生。

曹建江透露,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之初,当地识字率、入学率都不高。但10 年之后,附近地区的识字率、入学率都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女孩子的入学率更有所改观。因为,园区会招收女工,而且女工也很勤劳。读书识字最大的推动力就是找到工作,改变生活,最终造福了一个家族,一方水土。

除了中国企业和当地的共赢之外,第三方国家的企业也开始纷至沓来,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正在成为一个“国际园区”。曹建江透露,在116家入驻企业之中,有十多家来自第三国(中国和柬埔寨之外的国家),包括了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这些入园的第三国企业中,有的已经在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上深耕数十年,之所以选择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很大程度在于对“中国经验”的信任。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西方企业都深知东南亚的年轻人口比重较高,适合发展制造业或者说承接制造业从中国的“回迁”大潮,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地点。

柬埔寨政局稳定,经济自由度高,所有行业都对外开放,不实行外汇管制,鼓励外商投资。作为国家级经贸合作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中国经验”消除了企业的顾虑。

目前,除中国企业外,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都纷纷前来考察,并表达入园意向。曹建江透露,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后续项目正在启动,特区全部建成后可容纳企业300多家,就业人口在8至10万人之间。未来,这里将愈发成为加强版的“柬埔寨深圳”。

    
 
 
 

项目地址:柬埔寨西哈努克省波雷诺县4号国道212公里处

招商热线:855-71-8608066

                86-510-66865968         

传真:86-510-66868503

邮箱:xhnk@ssez.com

本站版权所有:江苏中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65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