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沈燕、冯雅昕、禹江宁报道)机器开足马力运转,工人专心认真工作,特区热火朝天建设……走进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和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建设的西哈努克市不一样的是,先行一步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成为带动当地大发展的“领头羊”,中国、美国、韩国等企业的入驻、生产,让在此工作的柬埔寨员工几年前已享受到开放、合作、共赢带来的红利。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由中国江苏红豆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柬企业在西哈努克省共同投资打造的首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标志性项目,它的建设得到了中柬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肯定。2016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柬埔寨前夕,在发表于《柬埔寨之光》的署名文章中特别指出:“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2018年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柬前夕又发表署名文章,认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实实在在造福民众的方式续写着中柬友谊的时代新篇章。柬埔寨首相洪森先后四次亲临特区,将特区称作自己的“亲儿子”。
中柬两国,从高层到民间,都倾心呵护着这个“baby”。因为他的成长,不仅见证着中柬两国历久弥新的友谊,还生动诠释着“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发展的西港特区:大家共享好日子
西哈努克省位于柬埔寨西南海岸线上,是柬埔寨最大的国际港口城市,海陆空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其地位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
2018年11月16日,第六届“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媒体定期互访团”暨云南新闻媒体代表团来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规划有序的特区、干净整齐的特区、热火朝天的特区,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4点多,柬埔寨利恒箱包服饰有限公司厂房机器声隆隆。柬埔寨工人正认真地在缝纫机前忙活,看见来自中国的参观者,她们抬起头来,露出了友好的微笑。旁边,是一堆堆已然成型的羊毛拖鞋。往前走,是箱包车间。“我们是贴牌生产商,这些鞋子和箱包都是销往欧美的。今年生意实在是太好了,你们看工厂的状态就知道了。”话音刚落,一头细汗的总经理邵小叶快步走入车间。
江苏天友集团,是柬埔寨利恒箱包服饰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入驻特区的企业,他们到柬埔寨“创业”源自对倡议的信任。“我们是2014年来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来的时候我们就充满信心,觉得这个特区,一定会火。果不其然,2015年1月利恒开始运营,2018年1月就开始盈利了。今年以来,我们的订单更是多到接不完。”邵小叶说,企业好了,工人的工资也年年攀升。公司为当地提供了700个就业岗位。14年时,工人月工资101美元,现在,平均180美元,高的可以拿到240美元。“我希望他们工资能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企业越来越好。”邵小叶爽朗地笑着说。
和利恒公司一样,看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市场和投资机会的还有诺曼蒂克(柬埔寨)皮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谢运辉,作为最早一批入驻的企业,他们见证了特区从小到大,从起步到兴盛的全过程。该公司2012年入驻园区,原始投资额超过4000万元,厂区面积超过3万平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自2014年正式投产开工以来,工厂招收了近1400名当地工人,目前是特区内员工人数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企业。“‘一带一路’提出5年,给特区企业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到这里投资是聪明、双赢的选择。”谢运辉说,他在国外还有几家企业,但准备在2019年将公司的发展规划做个调整,将重心转移到西港来。“一是柬埔寨地理位置好,产品出口很方便;二是柬埔寨当地对来投资的企业很友好;三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服务很给力。我们来这里办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只要一心一意往前走。不仅公司发展壮大快,也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经济发展。”谢运辉说得很实在。
温暖的西港特区:倾心教授新技能
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温暖”和“发展”是两个同行的词。来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人,感慨的不仅是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还有柬埔寨员工对特区的感激依恋之情。
26岁的柬籍员工索提拉就来自离特区最近的布腾村,是诺曼蒂克(柬埔寨)皮具有限公司一名普通员工。在这里工作带来的生活巨变让她无比欣喜:“以前全家人都务农,生活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好了,家里8口人,除了上学的小孩,7人都在特区工作,收入是以前的许多倍,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家里还盖了新房,又买了2辆新摩托。”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工人大多来自附近的村子。特区开发前,村民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和打猎为生,基本没有其他收入。特区建起来后,村民们纷纷来到特区工作,学习技能,提高收入,改变生活方式。
和索提拉在同一个工厂上班的宋简答,今年23岁,以前在餐厅从事服务工作。现在她的月收入最高时能超过220美元,在她朋友圈里已经算“白领收入”。除了收入,年轻的她更看重的是工厂对她的技术培训。作为熟练工,她现在每天能生产6-8个小型箱包。“感谢中国企业给了我一个梦想起飞的机会,我会在这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宋简答对自己在特区的前途充满期待。
除了当普通工人,拥有较高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柬籍员工,晋升机会也很多。33岁的西索·玛卡拉凭借自己在金边制衣厂工作7年的经验,现在成为了一名管理36名工人的组长。“工作时间规律,工作环境干净,中午工厂还提供午餐,我完全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特别满意这份工作。”西索·玛卡拉对自己离开金边来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决定点赞。她还提到,特区迅速发展的这几年,因为许多待业青年都在工厂谋得了稳定工作,这里的治安明显要比以前好得多。
特区从建设之初,就始终践行与股东、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会(社区)等八方建立共赢关系的“八方共赢”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发展成果惠及周边,使周边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拉动就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修桥铺路、帮扶救困等公益活动,造福当地百姓。
“中国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除了服务入园企业,更提供有益条件服务来特区工作的柬埔寨员工。”西港特区公司总经理曹建江谈起特区的服务,感慨万千。创业初期,公司主动组织公司的青年大学生到附近的学校教当地人学中文。之后,又与无锡商院共同开展培训工作,6年来共培训3.5万人次。
依托特区的发展,周边村庄及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2017年,西哈努克省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在柬埔寨全国名列前茅。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多次称赞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西哈努克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当地人民的“饭碗”。
希望的西港特区:未来还会更美好
在西港特区公司一楼大厅内,一个大大的沙盘向参观者展示着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未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柬埔寨‘四角战略’是高度吻合的,作为中柬合作共赢的样板,西港特区公司正在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化,招商国际化,完善商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配套功能,打造特区2.0升级版。最终要建成300家企业入驻,8-10万产业工人就业的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化样板园区。”曹建江向我们介绍着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发展规划。
和公司管理层一样,对特区的未来充满信心的,还有已入驻的企业、在特区工作的工人。在特区,不管走到哪家企业,听到的都是一样的回答: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可待。目前,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成为西哈努克省甚至整个柬埔寨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统计数据显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工业产值对西哈努克省的经济贡献率已超过50%。
“特区的十年既是发展的十年,也是打基础的十年。今天的发展,都来自当年打下的良好基础。”西港特区公司工程部常务副经理蒋君细数着公司的发展:“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原始地块是一片最大落差70米的无路、无水、无电、无网的‘四无’之地,经过努力,如今特区已成为柬埔寨当地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国际化工业园区,成功蜕变成一块投资热土。”
为了让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成为企业都想来,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西港特区公司提供了大量人性化的服务。为便利企业申请入驻特区,西港特区公司引入柬埔寨发展理事会、海关、商检、商业部、劳工局、西哈努克省政府代表入区办公,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定期在区内举办人力资源劳工招聘会;联合无锡商院共同开展培训工作,为区内员工提供语言和技能培训,培养和储备产业工人;成立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专业法律咨询等。“各国企业从申请到入驻特区生产只需要三个月就能完成各项手续办理,而且申请入驻的企业资质都很不错,能够驻进来,也能留得住。”蒋君说。
“你们目前看到的只是特区的一小块地方。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总体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5.28平方公里,前期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木业制品等为主要产业,后期将发挥临港优势,重点引入机械、装备、建材等产业。”曹建江说,特区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的153家企业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这个平台上实现了共赢发展,目前已经投入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了131家,解决当地就业22000多人。“过两年再来,你们会看到一个更红火、更强大、给当地带来更多福祉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曹建江对此满怀信心。
——1月3日,云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