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临近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布腾村异常热闹,路上车流涌动,村民阿凡与老公简单收拾后骑着摩托车伴着“早高峰”队伍驶入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开启新一天的奋斗。
“我现在在车间做翻译,每个月工资有700—800美金,我老公、妈妈、妹妹都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上班。”说起如今的工作与生活,阿凡一脸满足,掩饰不住地微笑,这是她十年前始料未及的。当时的她,还没从丧父之痛中缓过来,又面临着家庭收入无以为继的困境。幸而,家附近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点燃了她改变命运的新希望,十年的打拼,让她闯出了另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我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爸爸在海边捕鱼,妈妈在家种田,全家就靠爸爸一人挣的钱生活。”那时,阿凡家日子过得相当贫苦,爸爸去世后,更是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而彼时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正在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工人,阿凡妈妈和阿凡相继进入区内工厂工作。勤学上进的阿凡更是在工作之余不断提升自己,跟着区内的管理人员学中文、学电脑,功夫不负有心人,阿凡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身,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了车间翻译,工资水平翻了一倍多。不仅如此,阿凡还在特区结识了现在的老公,成就了美好姻缘。“以前我们家很小,也没有多余的钱买手机、买摩托车,现在,这些都有了,前几年我家还建了新房子。”
目睹着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发展巨变,感受着特区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阿凡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以前特区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有工厂,有学校,规划很整齐,不仅改善了大家的生活条件,也让大家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技能。我们布腾村也越来越好,村上房子变高了,摩托车、汽车变多了,还新增了很多商店,买东西非常方便。”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作为当地人民“金饭碗”的现实涵义。

褪去旧颜换新貌,行走在布腾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布腾村村长艾森南自豪地说道,如今布腾村有850个家庭,其中有约70%的村民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上班,村民在特区工作后,盖起了砖瓦房,买了汽车和摩托车,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让布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创造就业岗位3.2万个,大家在这里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光明的未来,用坚定的步伐踏出幸福的生活。相信随着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深入发展,会为当地经济社会注入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会有更多的当地百姓在这里成就梦想。
|